58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
现代都市连载
现代言情《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讲述主角刘备诸葛瑾的甜蜜故事,作者“神之小贤”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无系统正史向权谋文天才流季汉辅刘群像,看完前三章,不爽可打我】建安四年,刘备奉令拦截袁术,未至,袁术死。刘备有意再据徐州以挡曹操,途中遇到了穿越者诸葛瑾。“瑾自荆州而来,欲请左将军入荆州。”刘备从其言,提前南下荆州,据南阳而立业。这一世,不再有“悠悠苍天,何薄于我”,不再有“昭烈遗恨,刘谌死节”,不再有“我计不成乃天命也”。这一世,诸葛兄弟同时效力刘备,穿越者和千古智者的思维碰撞,又将会激起什么样的璀璨未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武侯千古,昭烈千古。...
主角:刘备诸葛瑾 更新:2023-12-22 08:06: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刘备诸葛瑾的现代都市小说《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由网络作家“神之小贤”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现代言情《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讲述主角刘备诸葛瑾的甜蜜故事,作者“神之小贤”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无系统正史向权谋文天才流季汉辅刘群像,看完前三章,不爽可打我】建安四年,刘备奉令拦截袁术,未至,袁术死。刘备有意再据徐州以挡曹操,途中遇到了穿越者诸葛瑾。“瑾自荆州而来,欲请左将军入荆州。”刘备从其言,提前南下荆州,据南阳而立业。这一世,不再有“悠悠苍天,何薄于我”,不再有“昭烈遗恨,刘谌死节”,不再有“我计不成乃天命也”。这一世,诸葛兄弟同时效力刘备,穿越者和千古智者的思维碰撞,又将会激起什么样的璀璨未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武侯千古,昭烈千古。...
张绣疑惑道:“既然能从容退兵,为何不多守几个月?”
贾诩瞥了张绣一眼,徐徐而道:“曹公不计前嫌的重用将军,是因为将军手中还有兵马。倘若将军的兵马都打光了,不用曹公动手,曹昂的叔伯兄弟,就会要了将军的命。”
“将军要谨记,你是杀了曹公嫡长子的人,曹公为了树立恩信不会杀你,但曹公的叔伯兄弟就未必会跟将军言和。”
“手中有兵和手中无兵,对将军而言,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张绣猛地打了个寒颤。
这辈子最值得夸耀的战绩,就是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及其大将典韦了,但与此同时,这也是张绣最不敢轻易说出口的战绩。
“文和先生的教诲,我必会铭记在心。”张绣向贾诩行了一礼,心中不敢再有丝毫的侥幸,同时也真正明白了贾诩最初那句“能挡则挡,不能则退”的真正用意。
挡住刘备不是目的,保住性命才是关键!
韩琼被张绣射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诸葛瑾和关羽的耳中。
关羽忍不住惊叹:“张绣竟然如此的狠辣果决!射杀了韩琼,就不会让城内的士民得到城外的真实情况,宛城有如此守将,急切间难以攻下了。”
守城本就比攻城有优势,若守城的人应对及时且防守有方,想要破城是很难的。
就如同郝昭守陈仓,即便是诸葛亮用尽攻城手段强攻二十余日也没能将陈仓攻下,这并非是诸葛亮无能,而是守城的一方有城池地利,只要墨守成规不犯错,就能保住城池。
兵法中常言: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亦是因为攻城战是所有军争战中最艰难的战场。
“张绣要死守,那就让他死守。”诸葛瑾并不着急,耐心的向关羽解惑:“关将军莫要忘记了,我等出兵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最终目的?
关羽猛然反应过来,肃容道:“进兵宛城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助兄长立足南阳。”
诸葛瑾的笑容儒雅而俊逸:“南阳郡有三十七县,宛城急切难下,那就先打宛城北部的博望、西鄂、雉县和堵阳等城。先将宛城孤立,再看那张绣和贾诩,是否会真的为了曹操死战不退。”
“先回去见左将军,将韩琼被张绣射杀的消息,速速在博望等城散布。堵阳韩氏在南阳的名声不小,张绣为了守城而妄杀韩琼,因此而心惧张绣的人必然不会少。”
“瑾的攻心计,可不是仅针对宛城攻心!”
看着意气风发的诸葛瑾,关羽的内心也不由多了几分震撼。
关羽久随刘备,这战阵经验也不少,但关羽的战阵经验大部分都是跟着刘备执行局部战场的穿插战术,如诸葛瑾一般纵观整个战局的经验却是极少。
而今日,关羽近距离的体验到了何为执掌全局!
“终有一日,羽也能替兄长独当一面!”关羽的心中泛起了争胜的心。
诸葛瑾和关羽返回营寨,以张绣和贾诩名义征用的宛城士民也跟着见到了刘备。
提前得到了消息的刘备,在营寨准备了吃食来招待这群落难的宛城士民。
“让诸位乡亲受苦,是我刘备的过失。”
“然而国贼曹操欺君篡权,又妄杀贵妃皇子,我刘备身为汉左将军,岂能见到国贼欺君而不顾?”
“宛城张绣和贾诩,助曹为虐,我不得不出兵征讨。”
“欺瞒诸位,情非得已。”
小说《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刘备先是当着宛城士民的面诚心道歉,随后又谦逊的聆听宛城士民的述求,只要能满足的刘备都会满足。
普通的士民追求其实不高,只要上位者能谦逊待人,大部分士民的怨气都会消散。
刘备的真诚,很快就让这群有怨气的宛城士民心安。
对比紧闭四门且又射杀了韩琼的张绣,刘备不仅派人施粥还将这些宛城士民邀请到营中款待,更是诚心道歉安抚众人心中的惊惧和不满,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安抚了这群宛城士民,刘备返回帅帐,不由长叹:“让宛城士民因我而受罪,我心不忍啊。子瑜、士元,可有良策迅速拿下宛城,以减少宛城士民对我的惊惧?”
不论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只要出现战争,最受伤的始终是普通的士民。
然而有些事,明知道会损害士民的利益却又不得去做,这就是孔子常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不可避免的!
相较而言,刘备更能体会在战争中受苦的士民心中存在的惊惧。
关羽见刘备面有愁容,出言宽慰道:“兄长出兵,是为了诛杀国贼匡扶汉室,也是为了能让士民不再受贼官祸害,虽然对宛城士民有些惊扰,但只要战后能妥善安抚,就足够了。”
虽说关羽的劝慰理由,相对于受到惊扰的宛城士民而言是有些苍白无力的,但如今这个时代,纯粹的仁义是行不通的,能在战后妥善安置就已经是常人能做到的极限了。
刘备的心中稍安。
诸葛瑾见状,出言而道:“自古以来,国家兴亡苦的皆是士民百姓。然而局势如此,不是个人能解决的。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左将军若能还这大汉一个朗朗乾坤,今日宛城士民有战祸之苦,来日宛城士民必有家和之喜。”
顿了顿。
诸葛瑾再道:“宛城有贾诩设谋,急切间难以攻下。瑾以为,可将张绣射杀韩琼一事,在宛城以北的博望、西鄂、雉县和堵阳等城散布,招降诸县长吏。”
“如今曹操远在官渡,难以抽身来支援宛城,待拿下博望、西鄂、雉县和堵阳等城,宛城就成了一座孤城。”
“张绣和贾诩归降曹操本就为了能保全性命,且孤城难以久守,瑾料张绣和贾诩对曹操不会有城亡人亡的忠心决意,时间一久,张绣和贾诩一定会选择放弃宛城,退保叶县。”
叶县在南阳最东北,濒临颍川,是曹操部署在许都南部的一道重要防线。
贾诩提出“能挡则挡,不能则退”的策略时,也是为了保全有生力量在叶县设防。
庞统也道:“统赞成子瑜兄的判断,张绣和贾诩曾设计伏击曹操,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若论常理,曹操是不会接纳张绣的。”
“然而如今袁曹争锋,各州郡群雄除了响应袁绍的,大抵都在观望,唯有张绣和贾诩第一个表态支持曹操。”
“曹操为了拉拢群雄,就不得不放下跟张绣和贾诩之间的仇恨,选择拉拢张绣和贾诩,不仅以张绣为扬武将军、贾诩为执金吾,更是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
“可这拉拢也只是暂时的,若曹操赢了袁绍,今后定会寻机替长子和大将报仇。这其中的利害,张绣可能不会明白,但贾诩一定清楚。”
“退保叶县,除了替曹操守住许都立下功勋外,亦有保存军力让曹操不得不权衡利弊而不敢轻易追责的因素在。”
小说《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诸葛瑾则道:“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间奇才不少,左将军又何必为了一个贾诩而伤神?用人首重德行,若不懂忠义仁孝,即便再有才能,也只是留下了一个潜在的危险。”
贾诩有才,这是无可争议的。
然而有才不意味着就会对刘备尽忠,若不能尽忠就可能让刘备再次重蹈覆辙。
徐州失了,尚且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南阳若是丢了,刘备的机会就更少了。
张飞也闻言而道:“两位军师言之有理!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关羽虽然未出声,但那双丹凤眼中却是多了几分对城头贾诩的蔑视。
刘备整肃心情,不再去想让贾诩效力的事:“既然不能招降,那就只能强攻了。按计划,三面强攻,留下北门让张绣和贾诩撤兵。”
虽然心中有些遗憾,但刘备也不是优柔寡断的人,在众人劝谏后很快就恢复了战场上的杀伐果决。
见刘备要强攻,裨将魏延立即出列请命:“末将魏延,请为先登!”
军功诸功,以先登、破阵、斩将、夺旗四军功最高,而先登,往往指的是能第一个登上城楼且活下来的勇士!
但凡敢主动请命为先登的,无一不是军中悍卒!
似那种攻城先上炮灰是很愚蠢的,死的人多了会极大的影响士气,毕竟入伍参军的精神信仰就是立军功,谁也不想当炮灰!
倘若主将不将士卒当人看,那么很可能会被士卒砍了首级送给敌人,亦或者如某个车夫因为没吃到肉就将主将送到敌营一般。
善养士卒的主将,即便要攻城,用的也是最骁勇最善战的勇卒,然后给勇卒穿上最厚的甲胄!
换而言之,若是你穿个甲胄攀登云梯都没力气就别瞎起哄了,军中没那么多甲胄让一个废物当先登。
魏延刚出声,傅肜、刘邕、郝普等裨将也纷纷请战。
这些都是刘备在新野新招募的勇卒,平日里又受刘备厚养,魏延等人正等着立功的好机会,自然是个个奋勇争先!
当刘备集结披甲勇卒向城池三面推进时,城楼的张绣和贾诩也看明白了刘备的意图。
兵法有云:围师必阙。
通常而言,陷入包围中的士兵会做困兽之斗,因此善战者会在包围敌人的时候,给被包围的士兵留一条生路,以减少伤亡;如果留下的生路道路崎岖,还有机会在崎岖的道路上埋下伏兵。
宛城北面一马平川并不适合埋伏,刘备也不认为贾诩会轻易中埋伏计,也不认为宛城的守军会连一天都守不住,因此刘备只下令三面围城。
为了给新野新招募的勇卒立功的机会,刘备同意了魏延、傅肜、刘邕、郝普等裨将的请战,令魏延等人率三百悍卒为先登,强攻宛城南门。
同时,关羽和张飞各率一千兵分别攻打宛城的西门和东门,刘备则是引剩下的兵马亲自在南门督战。
智者斗智,勇者斗勇。
趁着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用兵无暇南顾的时机出兵宛城、日趋百里打了张绣一个措手不及、招降博望、西鄂、雉县和堵阳等城池的长吏让宛城变成孤城一座。
这都是诸葛瑾和庞统在战略战术上的成功部署。
作为军师和副军师,诸葛瑾和庞统已经用各自的智力给刘备赢得了战机,剩下的就得靠刘备及麾下将士的武勇来对宛城进行军威上的震慑了。
小说《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在战场直接指挥上,刘备的指挥能力是比现在的诸葛瑾和庞统强的。
战略和战术,可以依靠理论的积累和智者的天赋来决定,但战场的指挥能力是需要通过实战经验才能真正的融会贯通的。
刘备戎马十余年,大大小小的战事不少,论战场的指挥能力其实是相当强悍的。
尤其是小股骑兵的穿插战术,即便是曹操也未必能笃信的说可以稳赢刘备。
历史上的汉中之战,更是将刘备的指挥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为何,刘备要伐吴的时候听不进劝。
在当时的刘备眼中,除了曹操谁堪敌手?
孙权小儿压根就不被刘备当回事,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若不是孙权将兵权交给了陆逊,包括孙权在内的江东诸将早就被刘备给平推了。
诸葛瑾和庞统并未自负的去干涉刘备在战场上的指挥,而是纷纷在心底将刘备的调兵遣将跟兵书上的理论相互印证。
这可是难得的战阵经验!
诸葛瑾和庞统都不是单纯的谋士,亦是对统兵作战有浓厚兴趣的。
然而在刘表麾下的时候,诸葛瑾和庞统并没有相关的战阵经验,最多只能通过荆州武将口中的描述来了解真正的战场是如何来指挥作战的。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
此刻的刘备,就是诸葛瑾和庞统在战阵指挥上的导师,让诸葛瑾和庞统能够更真切的了解属于北方将领的作战风格和指挥手段。
刘备有条不紊的下达一个又一个的作战命令,脸上亦是洋溢着笃信。
诸葛瑾和庞统的谋略让刘备心中钦佩,但同时刘备也不想让诸葛瑾和庞统小觑了。
这一战,不仅仅是拿下宛城这么简单,同样也是刘备想要在诸葛瑾和庞统这两位军师面前表现出作战指挥的水平,以及麾下悍将如关羽张飞等人的武勇。
这一战,不是诸葛瑾的个人秀,也不是诸葛瑾和庞统两位军师仅靠谋略就能取胜,这是一场包括刘备在内的文武全场秀。
“弓箭手,上前三十步。”
刘备冷峻的盯着城头的防御,下令弓箭手对指定的位置进行抛射,用以掩护魏延等披甲勇卒登城。
随着弓弦声响起,铺天盖地般的箭矢向城头抛射而去,趁着城头的弓箭手在躲避的期间,魏延扛着轻梯身先士卒的冲在了最前方。
轻梯架在城墙上,魏延手脚并用,快速的向城头而去。
傅肜、刘邕、郝普等三百勇卒亦是不甘落后,哪怕头上矢石落下,也挡不住这群勇卒追求“先登”军功的胆气和野心。
“刘备来南阳的时间不长,麾下竟然训练了如此凶悍的勇卒,假以时日,必成曹公大敌啊。”贾诩虽然暂时离开了城楼,但一直都有督战队的兵卒向贾诩汇报城楼的战事。
虽说贾诩不认为刘备会比曹操强,但刘备麾下诸葛瑾和庞统在战略战术上的表现以及刘备今日攻城时的表现,让贾诩对刘备的评价也多了几分。
琢磨了片刻。
贾诩寻来纸笔,开始给许都的荀彧写信。
曹操如今在官渡,许都军政诸事都由荀彧在负责。
虽说贾诩早让张绣给曹操送过战报,但如今主事的是荀彧,贾诩必须得保证在从宛城撤兵后不会受到荀彧的责难。
小说《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西凉毒士贾诩,号称算无遗策,对人心的洞悉堪称一绝。
昔日以董卓为首的西凉诸将,如李傕、郭汜、樊城、张济、杨定等,几乎都死绝了。
唯有安南将军段煨、扬武将军张绣、执金吾贾诩还在,段煨和张绣能活到现在,亦是跟贾诩密不可分。
尤其是张绣,对贾诩是言听计从,在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后,还能跟曹操结儿女亲家。
在对人心的洞悉上,贾诩已经做到了极致,刘备在许都惊闻此事的时候,几乎都不敢相信。
贾诩虽然被调任为执金吾,但曹操为了提防刘表,依旧令贾诩和张绣屯兵宛城,刘备想立足南阳,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宛城的张绣和贾诩。
庞统久居襄阳,亦是听闻过宛城贾诩的名气,但相对于刘备的凝重神态,庞统的神态却是轻松惬意:“智者斗智,勇者斗勇,贾诩虽然多谋,但统与子瑜兄也不是无谋少智的人。”
“要克敌制胜,需用奇兵,而奇兵得仰仗将士的武勇以及后方的稳定和钱粮的充沛。”
“破宛城不难,难的是修缮甲胄,练兵募粮;只要甲胄齐全、粮草充沛,再有将士效命,破宛城易如反掌!”
庞统虽然年幼,但并非是纸上谈兵的俗士儒生。
用兵不是简单的驱兵用奇就可以克敌制胜的,需要去考虑将士是否武勇、甲胄是否齐全、粮草是否充沛、后方是否稳定等等综合因素。
就如同疏通河渠一般,先得解决疏通河渠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去制定具体的疏通方案。
用兵亦是如此。
善战者,从不打无准备的仗。
诸葛瑾亦道:“贾诩虽然多智,但并非曹操麾下的核心谋士。即便贾诩觉察到了我等意图而向曹操示警,曹操也未必会采纳贾诩的献策。”
“如今袁曹争锋,曹操的兵力大部分都用于提防袁绍,左将军若攻宛城,曹操来的兵少不足用,来的兵多又会给袁绍可趁之机。”
“张绣虽然骁勇,却远不及左将军麾下关张二将;贾诩虽然多智,但任何的计策都需要倚仗军威才能施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势之下,纵然贾诩有奇计鬼谋,也是无能为力。”
诸葛瑾不否认贾诩多智善谋,然而用兵征战,仅依靠个人的智慧谋略是决定不了胜负的。
用兵征战,决定胜负的关键依旧是征战沙场的将士!
就如同曹操的官渡之战,麾下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奇策谋士在,最终决定胜负的关键却是曹操孤注一掷的精兵奇袭。
当双方的谋士处于同一水平的时候,谋士的作用就不太明显了。
这也是为何庞统会对刘备说“智者斗智,勇者斗勇,贾诩虽然多谋,但统与子瑜兄也不是无谋少智的人”。
既然都是智者,就别轻易玩套路。
比的就是谁的将士更武勇、谁的甲胄更齐全、谁的粮草更充沛、谁的后方更稳定。
诸葛瑾和庞统虽然没有给刘备献奇谋,但却告诉了刘备击败张绣和贾诩的核心。
识时务的人和纸上谈兵的人,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前者注重的是用兵的基础,后者注重的是哗众取宠。
刘备深以为然,不再多问:“子瑜士元的良言,令我茅塞顿开,用兵不是小事,是我太想当然了。士元何时有空闲?是否要随我一同去新野?”
庞统沉吟片刻,道:“且容统先去禀明从父,若从父无其他事需要统去办,统就跟左将军一同去新野。”
刘备表示理解。
庞统自幼丧父,是从父庞德公抚养庞统长大且资助庞统求学,庞统要离开,必然是要征求庞德公的意见的。
不多时。
庞统去而复返,神态也变得轻松:“从父请左将军前往一见,顺便吃个便饭。”
刘备大喜。
原本刘备就有求访庞德公的心思,但刘备担心贸然前往太过于无礼,因此也未提出跟庞统同往见庞德公的要求。
不论什么年代,拜访名人隐士的时候都得先遣人去投递谒贴,征得对方同意后,再约定拜访的具体日期。
不打招呼直接就去,会显得太无礼。
毕竟这名人隐士跟未出名的士子是不同的,未出名的士子巴不得有人来拜访,拜访的人多了才能扬名,但名人隐士却很忌讳有人轻易来造访。
若是谁都想来就来,那这些名人隐士整天都得忙着接待一群未曾相识过的陌生人了。
诸葛瑾也跟着刘备来向庞德公问礼,诸葛瑾的二妹嫁给了庞德公的长子,论辈分,庞德公也是诸葛瑾的长辈。
庞德公要见刘备,其实也是想亲眼见见被诸葛瑾和庞统同时推崇的左将军刘备,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
刘备的人格魅力是很强的,跟庞德公几番交谈下,很快就得到了庞德公的敬重:“大汉有左将军,何其幸也!”
留下长子庞山民和庞统招待刘备用膳,庞德公给了诸葛瑾一个眼神,借故如厕,诸葛瑾也随之走出屋外。
“左将军器量豁达,非常人能及。”庞德公先是称赞了刘备一声,但下一刻眼神却是变得无比的凝重:“子瑜,你要助左将军,自去便是,何故让士元也去呕心沥血?岂不闻庄子有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于公,庞德公对刘备的器量和志向颇为钦佩;于私,庞德公不忍庞统去跟大势争斗。
庞德公有大才,却甘愿在这鱼梁洲上自耕自娱的过着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便是觉得这大汉已经病入膏肓了,即便呕心沥血也难以改变糜烂的大汉。
诸葛瑾知道庞德公这话的深意,但并不认同庞德公的观念:“子亦曾曰,知其不可而为之。瑾以为,若只是为了满足果腹之欲,则可效仿庄子安之若命;若是志在千里心系家国天下,则需效仿孔子不可为而为之。”
“我等有识之士,行事不应该只去考虑能不能做,而要去考虑该不该做,不求结果如何,但求问心无愧。”
“士元与瑾,皆是心存大志想要改变这个糜烂乱世的人,纵然呕心沥血,亦要为了改变这个世道而尽绵薄之力,虽死无悔!”
小说《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不论是前世还是今生,诸葛瑾都是心怀家国天下的一类人。
乱世人命如草芥,若无国,何来家?
若学庞德公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来立身处世,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诸葛瑾不如给自己一刀。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提三尺长剑以升天子之阶,岂可空老于竹泉之下?
诸葛瑾语气不大,但眼神却是无比的坚定。
诚然,以刘备如今的实力想要跟群雄争锋,是非常的艰难的。
天下大势,大半都被曹操和袁绍取得,刘备要在曹操和袁绍这两个庞然大物中间取得立足之地,不亚于虎口觅食!
庞德公心有不忍:“士元自幼丧父,倘若有意外,他这一脉就断了。”
诸葛瑾闻言而笑:“生死由命,成败在天。士元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心中就有了流血牺牲的觉悟。若庞公不愿士元出山,不如亲自去劝士元,何必让瑾来当这恶人?”
庞德公语噎。
自家从子什么性格,庞德公怎么可能不知道?
若能劝庞统,庞德公也不会单独示意诸葛瑾出来叙话了。
良久,庞德公长叹一声:“子瑜,士元虽然外表谦和,但内心却颇为骄傲。若是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阻碍,就容易变得急功近利。这在战场上是很危险的!”
言下之意,庞德公不希望庞统上战场,即便要跟着刘备,当个文职就行了。
诸葛瑾眼神微凛。
演义中的庞统是死在落凤坡,但历史上的庞统,却是在围攻西川雒县的时候,由于雒县久攻不下,庞统就亲自上阵指挥攻城,不幸死于流失。
庞德公说庞统在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阻碍时,容易变得急功近利,让诸葛瑾想起了有关庞统的史料记载。
“瑾会尽可能护得士元周全的。”诸葛瑾没有许诺庞德公不让庞统上战场,这样的许诺是不可能的!
且不说诸葛瑾没有许诺的资格,即便有,精研兵法的庞统也不会同意。
诸葛瑾能保证的,就是尽可能的护得庞统周全,避免庞统英年早逝,成了季汉的一大遗憾。
凤雏若不死,卧龙在荆州,凤雏在益州,有卧龙协调荆州各郡提防东吴,关羽也不会丢荆州。
庞德公暗暗一叹,不再多言。
两人各施一礼,返回了内屋。
庞统何其聪慧,见庞德公和诸葛瑾同出同归,自然也猜到了缘由,遂对返回的诸葛瑾低声询问:“子瑜兄,从父是不是在跟你说,让统今后只能出任文职,不能去管武事?”
诸葛瑾故作调侃:“庞公希望士元今后能专注于种田。”
庞统闻言而笑:“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决定胜负的关键之一就是钱粮充沛,让统种田也是可以的。”
待吃完便饭,众人便与庞德公等人辞别。
庞统简单的收拾了行装,便与刘备和诸葛瑾一道前往新野。
诸葛亮见庞统也来了新野,故意问道:“士元兄不在鱼梁洲垂钓,怎也有闲情来新野?”
庞统轻轻捋了捋短髯,面带笑意:“听闻阿亮当了左将军的主簿,统担心阿亮的才能不能胜任这主簿一职,若有疏漏必然会影响了卧龙的名号而让外人质疑你这卧龙名不副实,故而受子瑜兄的邀请前来,专程来给阿亮查漏补缺。”
诸葛亮大笑:“士元兄若有兴趣当这主簿,亮愿意退位让贤!”
庞统挥了挥手:“统又岂能喧宾夺主?这主簿还是阿亮来当,统就在旁边盯着就行。”
诸葛亮如今还未加冠取字,不论是庞统还是诸葛瑾都是以“阿亮”来称呼诸葛亮,以示亲切。
诸葛兄弟和庞统都是相识多年的好友,这相互间的调侃也无伤大雅。
刘备又唤来关羽、张飞、糜竺和简雍,一一引荐给庞统,同时言及了南阳的甘宁,准备亲自前往蔡阳县延请甘宁来麾下效力。
听到这里,关羽丹凤眼一眯,冷傲的气息扑面而来:“甘宁虽勇,但他只是西川一介叛将,即便要征辟甘宁,遣人招募即可,何须兄长亲往?”
若只是招募勇将,关羽是不会开口的,但偏偏关羽眼中容不下沙子,听闻甘宁曾因为荆州别驾刘阖的游说就在西川叛乱,关羽对甘宁的印象就多了几分鄙夷。
刘备要征辟甘宁,关羽不会反对,但刘备要亲自去延请甘宁,关羽这心中就觉得很憋屈。
关羽开口,张飞也不落后:“兄长贵为左将军,岂能亲自去延请一介叛将?”
刘备见关羽和张飞都反对,顿时有些为难,若不亲自去延请,又如何能让甘宁真心效力?
简雍见状,遂请命道:“甘宁有劣迹,玄德若亲自前往招募,恐让荆州的贤士心寒。雍愿走一趟蔡阳县,替玄德游说甘宁来新野。”
刘备沉吟片刻,同意了简雍的提议。
初到荆州,招募猛将贤士是不能单凭喜好的,正如简雍说的一样,甘宁有劣迹,若是刘备真的亲自去邀请甘宁,会影响荆州豪杰贤士对刘备的评价。
待简雍离去,刘备又看向诸葛亮:“主簿,近些时日,有多少流民漏户,愿意在新野落户的?”
出任主簿的诸葛亮,对这些数据了然于胸,当即答道:“自镇南将军的檄文传出,陆续有流民漏户来新野落户。半个月内,新野境内新增了民户七百户,青壮八百余人,其余老弱妇孺三千余人。”
刘备微微蹙眉:“才七百户,太少了啊。”
诸葛亮宽慰道:“昔日燕昭王千金买马骨,引得乐毅慕名而来。如今新野虽然只增添了七百户,可若左将军能善待这七百户,待消息传出,荆州诸郡的游民漏户,必会蜂拥而至!”
刘备恍然:“是我太心急了。虽然只有七百户,但我也不能因此而怠慢了。”
有了诸葛亮的提醒,刘备再次拿出了在平原当国相时的真诚,每日里开始走访新落户的百姓,嘘寒问暖,了解百姓的诉求和困难。
刘备的仁德名声在新野开始传开,远近的游民漏户闻讯,也相继而来。
一时之间,携妻带子前往新野的游民漏户,多达数万人!
小说《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昔日董卓废帝篡权,败坏大汉威仪,以至于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淮南袁术更是僭越称帝,令汉室蒙羞、忠臣受辱。”
“如今董卓、袁术之流虽然败亡,但如袁绍、曹操、孙策等众却越来越强盛。”
“河北的袁绍,出身于名门望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为人有雄才,能聚贤才,性情也比袁术宽和。内掌青冀幽并四州,外联乌桓三王和南匈奴王庭,堪称当世最强的豪杰。”
“许都的曹操,虽然名望不及袁绍,为人又多疑凶残专横跋扈,然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大义,再加上兖徐豫及司隶四州的人力物力,势力仅次于袁绍。”
“江东的孙策,年少骁勇,器量豁达,善于用人。麾下又有如周瑜、张昭、张纮等名仕辅佐,更是以一己之力打下江东六郡,在江东的威势不亚于秦末的项羽。”
“荆州的镇南将军,守成有余,攻略不足;益州的刘璋,为人暗弱,心性多疑;汉中的张鲁,设立鬼卒,闭关自守。”
“袁绍、曹操和孙策,这三人势力已成,以左将军如今的军力是难以争锋的;镇南将军有接纳左将军的情谊,若夺荆州,恐怕会让左将军的名望受损。”
“故而,左将军若要匡扶汉室,唯有先取南阳立业,再取益州之地为根基,向西跟诸戎和睦相处,向南镇抚夷越部众,对外结善江东孙策以及荆州的镇南将军,对内勤政抚民、积粮练兵。”
“待得天下有变,则可联合镇南将军和孙策北伐勤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诸葛瑾徐徐的道出了对刘备未来霸业的战略规划。
如今是建安五年,袁绍和曹操的争锋才刚开始,孙策未亡,刘表的雄心也还在,原版本的隆中对是不适合当前的局势的。
故而,诸葛瑾在跟诸葛亮仔细探讨后,制定了先取南阳立业,再取益州作为根本的战略规划。
至于刘表。
当刘备的势力足够强劲的时候,刘表就只能选择跟刘备和睦相处。
刘备认真的琢磨诸葛瑾提出的兴汉战略,在听到取益州为根基的时候,刘备道出了心中的疑虑:“曹操欺辱天子妄杀大臣,我若聚兵勤王是可以取得出兵的大义。可要出兵讨伐益州的刘璋和张鲁,恐怕有违道义。”
刘备如今的名望,都是靠仁德信义的品德赚来的,出身和家世太差,刘备就必须要维持仁德信义的名望才能聚集贤士。
若是无故征讨刘璋和张鲁,不仅难以令益州的士民信服,也会令刘备背上恶名和骂名。
诸葛瑾早就给刘备寻好了理由:“汉中是大汉的疆土,然而张鲁却废除了大汉的官吏,设立鬼卒来约束汉中的士民。若张鲁改过自新,让五斗米教为大汉的国教也不无不可;可若张鲁有私心,只想让汉中变成国中王国,那就是在践踏大汉的威仪。妖言惑众者,当诛!”
“至于益州的刘璋,瑾未曾听闻大汉的律法有‘州牧一职是父死子承’的规定;瑾又听闻,前益州牧刘焉曾造作乘舆车服千余乘,镇南将军亦曾上表朝廷,称刘焉有自立之心。”
“不勤王、不纳贡、私造乘舆车服、暗怀自立之心,不论哪一条,都足以论刘璋的罪!”
虽说张鲁让汉中的士民安居乐业保佑了一方平安,但诸葛瑾要的不是汉中的士民安居乐业,而是整个大汉的士民安居乐业。
故而,张鲁若是识趣归顺,诸葛瑾也不会为难张鲁,可张鲁坚持要让汉中当国中王国,那就只能让张鲁败亡了!
至于刘焉刘璋父子,昔日刘焉本来想去交州避祸,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就请命去当益州牧,虽然治理益州有政绩,但内心却是有图谋不轨的心思。
而刘璋更是令益州官吏上表,让天子册封自己为益州牧,当时的天子被李傕郭汜控制,向天子上表其实就等于跟李傕郭汜言和。
对于诸葛瑾而言,要打张鲁和刘璋,根本不需要去寻找这些理由,要么降要么死。
拐弯抹角的寻理由,也仅仅只是为了给刘备寻一个出兵的大义。
真要论大义,乱世就不存在大义。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赢了才有资格谈大义,输了就算你是皇帝也能变成昏君祸世。
刘备暗暗松了一口气,语气也多了几分激动:“子瑜先生的良言,令我茅塞顿开。若能立足南阳且取得益州为根基,定能效仿高祖和光武帝一般,驱逐群贼,兴我大汉!”
做任何事都得先定大略,才不会在做到一半的时候不知道前路该如何走。
诸葛瑾替刘备规划的大略,虽然不似隆中对一般惊艳,但却很契合刘备的现状。
刘备的立业时间太晚了!
哪怕诸葛瑾提前劝刘备入荆州,比起袁绍曹操孙策而言,终究是少了几分先机。
在隆中待了半日,刘备又匆匆返回襄阳城,向刘表暂借得荆州屯兵,刘表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同时也承诺刘备会在荆州诸郡县传檄,有愿意去新野落户的游民漏户皆可前往新野。
而在刘备屯兵新野后,诸葛瑾也带着诸葛亮和诸葛均来到了新野。
既然决定要助刘备立业,诸葛瑾自然不能再将诸葛亮和诸葛均留在隆中。
诸葛亮已经到了可以参政议政的年龄,刘备在征求了诸葛瑾的意见后,以诸葛亮为主簿,督南阳诸县赋税。
诸葛瑾则依旧以幕僚的身份跟在刘备身边,协助参议军政诸事。
诸葛均才十二岁,继续在新野城内习文练武。
如今刘备身边的亲信文武,除了诸葛兄弟外,文只有简雍糜竺,武只有关羽张飞陈到。
刘备在徐州提拔的文武,要么如周逵王模一般归顺了曹操,要么如陈登一般选择了留徐自保,再有就是如孙乾等人跟刘备走散了。
看着身边文武寥寥几人,刘备不由心生落寞:“子瑜,你在荆州多年,可识得荆州俊杰?”
小说《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见刘备有求贤的心思,诸葛瑾遂道:“荆州才俊,大部分都依附镇南将军,左将军若要寻访名仕,却是不容易。”
刘表虽然缺乏远大的志向,但却喜欢结交士人。
后汉书曾记载,关西、兖、豫的学士依附刘表的有千余人,刘表对这些来荆州的士人尽皆妥善安顿,赠给这些士子田宅钱粮。
建安五年的时候,更是建立学业堂,博求儒术。
如水镜先生司马徽、太常赵岐等名仕百余人皆依附刘表,刘备虽然是左将军但想求访这些成名的名仕几乎是不可能的。
刘备也知道在荆州的名望比不上刘表,不敢奢望名仕大贤会来帐下效力,遂又问道:“荆州多才俊,但才俊未必就已经扬名。不知子瑜可否举荐些名气不大但却如令弟一样懂时务的俊杰?”
名气不大又跟诸葛亮一样懂时务的俊杰,虽然这样的俊杰不多,但诸葛瑾在荆州也识得不少。
而其中最有才的就是跟诸葛兄弟有姻亲关系的庞统了。
庞统比诸葛亮大两岁,如今已经加冠,但因为个性朴钝,看起来不怎么聪明,故而一直都被荆州的俗生儒士视为“庞家愚子”。
然而,俗生儒士又岂会识得真正的大才?
看起来不聪明,有可能只是不想跟愚蠢的人多说废话。
“左将军可知襄阳庞德公?”诸葛瑾不提庞统,而是提及庞统的从父庞德公。
“我曾听子瑜提及过,子瑜的二妹嫁给了庞德公的长子庞山民。”刘备点了点头,随即有些疑惑:“庞德公是襄阳名仕,亦是镇南将军座下上宾,岂会来新野效力?”
诸葛瑾笑道:“庞德公有一从子,名统,表字士元。荆州的俗士儒生,称其为‘庞家愚子’,左将军若有意,可前往相请。”
“庞家愚子?”刘备微微讶异,但很快又回过味来:“庞德公的从子,岂会是真的愚笨之人?定然是那群俗士儒生高谈阔论不识俊杰,才会以‘庞家愚子’的恶言去讥讽。不知庞士元如今在何处?待我准备厚礼,亲往诣见。”
诸葛瑾见刘备并未因为“庞家愚子”四个字就轻视庞统,反而对庞统多了欣赏和期待,嘴角泛起了笑意:“士元如今在家读书,偶尔与友人出游。左将军若要诣见士元,就不能怠慢了。颍川名仕水镜先生有识人之能,去年士元去见水镜先生,水镜先生评价称士元为南州士人冠冕。以士元的才能和家世,再有水镜先生的点评,若有空缺,定会被镇南将军征辟为郡功曹。”
刘备闻言大惊:“庞士元有如此才能,子瑜为何不早说?”
诸葛瑾笑道:“但凡大才,皆有傲气。若左将军不问不诣,庞士元又岂会甘心来投?”
刘备凛然,水镜先生司马徽本就是以善于识人而闻名,能被司马徽评价为南州士人冠冕的庞统,又岂会是寻常才俊?
想到这里,刘备起身拱手向诸葛瑾行了一礼:“是我唐突了,此等大才,我又岂敢怠慢!”
诸葛瑾亦是起身道:“瑾也许久没有见到舍妹了,正可与左将军同往。”
虽然口称是去见嫁给了庞山民的二妹,但诸葛瑾真正意图却是去见庞统的。
以刘备如今的名望,未必会让庞统选择刘备,但诸葛瑾又不想让庞统去刘表帐下当郡功曹,卧龙都提前当了刘备的主簿,这凤雏又岂能错过?
刘备喜道:“有子瑜同往,此行定能请得庞士元相助。”
有诸葛亮这个新任的主簿在,刘备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担心庞统去了别处出仕,刘备当即就令人准备了厚礼,与诸葛瑾同往襄阳城外岘山之南沔水上的鱼梁洲。
庞德公虽然是刘表座下的上宾,但几乎就没进过襄阳城,在鱼梁洲与贤妻自耕自种,闲时抚琴读书,过着闲云野鹤般的隐士生活。
庞山民与诸葛瑾的二妹同样生活在鱼梁洲上,受庞德公夫妇影响,二人以是自耕自种,读书抚琴,这小日子倒也惬意。
庞统则是独自在鱼梁洲建了一座竹屋,或是与友人泛舟江水,或是在江边垂钓读书,虽然相貌平平但却有独特的气质。
《季汉辅臣赞》中曾对庞统有这样一段描述:军师美至,雅气晔晔。
这八个字足以说明庞统的容貌并非如演义中描述的一般丑陋,庞统只是个性朴钝,而不是长得丑。
刘备和诸葛瑾抵达鱼梁洲的时候,庞统正在江边垂钓。
听闻来访的是左将军刘备,庞统的心中多了几分诧异,虽说有水镜先生扬名,但荆州的俗生儒士对庞统的固有印象依旧是那个朴钝的“庞家愚子”。
素来器量豁达的庞统,并没有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跟那群俗生儒士争辩,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真正的大才是不屑于跟空谈高论的俗生儒士争胜的。
“左将军怎会知晓我的名号?”庞统暗暗嘀咕,诸葛兄弟效力刘备的事,尚未传到庞统耳中,故而庞统对刘备的来访倍感惊讶。
将鱼篓中的鱼儿放回江中,庞统整了整衣襟,起身来见刘备。
见诸葛瑾立在刘备身边,庞统更是惊讶:“子瑜兄何时来的?”
诸葛瑾的气质温文尔雅,但跟庞统说话时语气却有些不着调,一听就是跟庞统的关系极为融洽:“左将军在新野招贤纳士,瑾就举荐了士元。听闻士元识时务有才名,左将军连饭都顾不得吃,就准备厚礼来见士元。哎,士元你这鱼篓怎么是空的?没了鱼,岂不是又得在你家吃淡饭野菜?”
庞统嘴角抽了抽,如实道:“统垂钓只是陶冶心性,又不是为了吃鱼。”
诸葛瑾故意上下打量庞统:“瞧瞧你,又消瘦了,庞德公和庞山民要当隐士,身体瘦弱也无所谓,难当你庞士元也要当隐士?再看阿亮,身材比你强壮十倍。怪不得水镜先生称呼阿亮为卧龙,而称呼你庞士元是凤雏。孰强孰弱,一听就知。”
庞统泰然的表情再也维持不住:“子瑜兄,你家住在卧龙岗,故而水镜先生才一语双关称阿亮为卧龙。统刚及冠,尚且年幼,水镜先生因此称统为凤雏。”
小说《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